溫州晚報:航拍甌江口新姿
時間(jian):2015-06-01 | 瀏覽: | 分享到: |

昔日,潮來一片汪洋、潮去萬畝灘涂。而今,代之以綠樹成蔭樓幢林立的現代城市雛形;
曾經,村民農作朝出暮歸,雞犬之聲相聞。如今,“鳳凰來儀”,商賈云集,以新興產業為基礎的時尚產業框架正在加速形成。
過去,青草池塘處處養魚蝦,低矮的村舍炊煙裊裊。現今,高樓競起,路橋鋪設,綠地公園,現代化都市風貌展示初顯雛形。
甌江口,正經歷從藍圖到現實的蛻變。
去年此時,記者曾走進甌江口,見證灘涂上的藍圖;現如今,甌江南口大橋金秋將要合龍,77省道延伸線預計明年完工,起步區內20多條市政道路通車在即,多家企業投產實現生產產值“零”突破,招商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甌江口,這座生態、智慧、宜居的東方時尚島、海上新溫州逐漸長大成熟,成為一臺即將發動的經濟引擎,引領溫州新興產業的發展,并成為溫州這座“時尚之都”的新龍頭和發展極。記者近日再次走進甌江口,航拍甌江口巨變,帶你鳥瞰甌江口。
【南口大橋】與飛機同馳騁,大片的感覺
甌江南口大橋工程起點位于龍灣國際機場北面(機場路與濱海大道交會處),終點位于靈昆島海堤,通過靈昆段接線,分別接靈昆島規劃路網和甬臺溫復線高速公路靈昆互通。
2012年溫州甌江南口大橋開工至今,溫州甌江南口大橋全橋樁基已全部完成,主橋下部結構全部完成,其中主橋掛籃已推進14個節段。開工累計完成施工產值已超合同額的70%。預計在今年年底,甌江南口大橋就可以全部完工。
秘密武器:最輕量級大力士
驅車前往甌江口新區,在靈昆大橋上,往南眺望,就可以觀看到如火如荼的溫州甌江南口大橋建設場面。一座座橋墩從甌江中“躍出”水面巍然屹立,大橋左右兩邊的引橋部分已經造好,而主橋部分三個主塔施工正在進行,塔基已經初現雛形。現在,主橋部分正猶如一對展開的翅膀,逐漸地向兩邊延伸開來,慢慢向引橋靠近。
南口大橋項目部的工作人員介紹說,南口大橋主橋到引橋之間,左幅還有1000米的空白,右幅還有800米左右的空白,但是這樣的空白將會在5個月內被快速“填滿”,這么高的效率則歸功于目前南口大橋正在使用的自行式移動模架。
2015年1月10日,甌江南口大橋一號移動模架正式完成周轉,從南岸工區施工結束后,歷經拆除、重裝、預壓等程序后,正式開始了北岸右幅50米箱梁施工。該移動模架是國內50米等截面跨箱梁移動模架中自重最輕、承載能力最大的,通過優化設計,該模架自重較其他同類設備減輕了15%~20%,承載力卻高達2500噸,可以稱得上是國內橋梁建設中“最輕大力士”,具有周轉次數多,使用輔助設備少,自動化程度高等優點。
而目前,南口大橋共有兩位“最輕大力士”投身橋梁建設中,其中一號模架首先執行南岸右幅8跨箱梁施工,完成后轉移至北岸。二號安裝在北岸左幅,待主橋合龍后移動過孔,再完成南岸剩余左幅50米箱梁。“每隔15天,大橋兩側就會向內靠攏100米,這樣下來,5個月就能完成這最后的1000米,這與使用傳統的造橋方法相比,不僅大大加快了大橋合體的速度,縮短了工期,還減少了風險,保證了建設質量。”工作人員表示。
創新工藝:小貝雷片大效益
一個小小的貝雷片通常只有3米長,1.5米寬,重量也只有270公斤,是世界上應用廣泛,最為流行的一種橋梁工藝。而同樣由貝雷片搭建的支架在甌江南口大橋的建設中卻有了不一樣的應用。
溫州甌江南口大橋項目部自2013年初開工以來,對每個分部分項工程的施工工藝進行了精細研究,并創新地使用一跨式雙層貝雷梁少支架法代替水中鋼管樁施工法,將鋼管支架直接坐落在承臺上,鋼管支架上面鋪設雙層貝雷梁,從而構成30米箱梁施工的支架系統。另外,南口大橋項目部還編制出了支架系統整體“搬遷”的施工方案,使得貝雷片支架系統可以整體下放、橫移與提升。
工作人員說:“這種新式方案把原來20天的施工工期,縮短了5至13天。不僅加快工期速度,還可以節省鋼管材料,現在每跨至少實現成本節約近百萬元。而南口大橋對貝雷片創新應用的成功經驗更為類似工程施工提供了參考。”
民生福利:明年可通車運行
正是由于工程中的這些創新,在今年的9月份,主橋和引橋就會合龍。明年上半年就可以實現通車運行。
據了解,目前甌江口新區與溫州市區只有靈昆大橋一條通道,從機場方向前往靈昆島以及洞頭區域,需要繞行至靈昆大橋。甌江南口大橋建成后,將徹底改變這一局面,它成為龍灣區、樂清市和溫州東部島嶼新增的一條快速通道,市民開車來往于龍灣區和甌江口新區之間只需10分鐘的車程即可。“更特別的是,因為靠近龍灣國際機場,飛機降落時,最近時離南口大橋只有40多米高,所以市民在甌江南口大橋上,可能還會看到汽車在橋面上馳騁,飛機在天空中翱翔,汽車與飛機并駕齊驅的場景會非常有電影大片的感覺。”項目部工作人員說。
大橋建成后,不僅連接了溫州龍灣國際機場和被甌江水域包圍著的甌江口新區,實現海島地區與大陸基礎設施共享,還將使得靈昆島、霓嶼島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海岸風光、濱海度假、海鮮美食、海上運動、海島人居”等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得到充分地開發利用,屆時,市民朋友來靈昆旅游,品嘗靈昆特色農家樂將會更加便捷。南口大橋通車后,飛機與汽車一同跨江越海呼嘯而過,像不像電影大片里的場景? 杜才良攝
【77省道】雙向四車道,暢快的體驗
77省道延伸線龍灣至洞頭疏港公路工程線位起于龍灣上岙,沿靈昆線經靈昆大橋、靈昆島、靈霓海堤、霓嶼島、狀元岙島,至終點狀元岙深水港區,主線長36.7公里。
自2011年5月1日項目陸續開工后,經過近4年的努力,這條海島居民盼望已久的大通道,預計于明年建成。截至2015年3月底,已完成投資25.03億元,占總投資的62.2%。靈昆段已建成通車,靈霓海堤段也已進入預壓,霓嶼段路基填筑;元覺段正在超載預壓……
海堤預壓、橋梁合體 雙向四車道呼之欲出
近日,記者沿線探訪77省道延伸線工程的各標段施工場地。
原先的靈霓海堤雙向只有兩車道,一到旅游旺季,這條不寬的海堤幾乎成了停車場。 然而現在再踏上靈霓海堤,你會驚喜地發現,海堤南側不再是一片灘涂,而是多出了一條緊挨著的道路,這條道路由碎石鋪設而成,寬度達到了24.5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77省道靈霓海堤段已完成路基填筑,正進入預壓階段,預計今年年底完工,屆時靈霓海堤將變成雙向四車道,全程設計時速達80公里/小時。
來到深門特大橋的施工現場,伴隨著機械的轟鳴聲,只見大型吊機正揮舞著“手臂”,來回運輸施工材料,數臺大型貨車也在穿梭忙碌。據了解,深門特大橋全長1188米,將連接淺門島、毛龍山島和狀元岙島,目前數個橋墩都已建設完畢,正在進行上構施工,預計今年年底我們就能看到深門特大橋的完整“雄姿”。
“蛟龍出海”、“長虹臥波”則是已經基本建成的洞頭峽跨海大橋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洞頭峽跨海特大橋橋長2638.5m,設計時速80公里/小時。項目部副經理林廣東介紹說:“大橋已成功抵御了7次強臺風侵襲,最嚴重的一次連工程棚都整體被掀翻,但我們保質保量完工了。”
路長線曲、地形復雜
工程尚屬國內先例
在查看整個工程路徑后,記者發現77省道沿線經過內陸、島嶼、灘涂、山地、海洋等多種地形,其中有13座橋梁,共長為7.111公里,包括靈昆特大橋、靈昆島段中橋5座、小橋3座、靈霓水閘橋、靈霓海堤大橋、深門特大橋、洞頭峽特大橋等;經過9公里的灘涂,全是依山傍海的臨海側路基段;還需開鑿全線唯一一個隧道——全長145m內深門隧道 。
“77省道是目前浙江省建設難度最大的項目之一。”項目部的工作人員介紹說,77省道所經海區一天有兩次漲潮,導致橋梁建設中可以施工的時間短。另外,靈霓海堤段都是淤泥軟土,“人在這樣軟綿綿的地基上行走都很不方便,更別說要在上面施工建設,可想其中難度有多大。”此外,線路長、地形多、地質條件復雜,導致77省道“疑難雜癥”特別多。那么,77省道延伸線的建設過程又是如何“對癥下藥”的呢?
對此,甌江口開發建設投資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胡隆介紹說,靈霓海路堤結合工程中,深厚軟基與海堤相結合其實在國內尚屬先例。監管部經過前期試驗,針對復雜的地質狀況因地制宜,利用塑料排水板、爆破擠淤、漿噴樁、超載預壓等常用的軟基處理技術,采取不同的施工工藝,以確保工程進展順利。
而面對特大橋施工難度大的問題,77省道延伸段上的3座特大橋經過詳細研究,分別采用先簡支后連續T梁、矮塔斜拉橋、連續剛構等三種不同的橋梁結構形式來解決實際問題。
2016年,這條橫貫東西、助推東部半島工程開發建設速度的77省道延伸線,即將要從規劃圖上走出來變成現實。屆時,貨物從甌江口到狀元岙國際碼頭,將只需半小時車程。
上一篇:溫州晚報:甌江口“顏值代表作”驚艷出爐 |
下一篇:溫州日報:甌江北口大橋前期工作取得新進展 |